“愛心傳遞光明,生命在奉獻中延續。”今天是武漢市第12個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日,上午,武漢紅十字會愛爾眼庫工作人員攜數十位眼角膜捐獻志愿者家屬和受捐者,在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獻花,拜祭武漢市遺體捐獻者。
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位于武漢市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紀念碑背后,有4塊日歷形狀的銘名碑,鐫刻著從2000年至今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的姓名。
2018年3月12日,61歲的武鋼退休繪圖員張新幾因罹患肺癌醫治無效去世。按照其生前遺愿,丈夫將其遺體捐獻給武漢市紅十字會武大醫學院,兩片珍貴的眼角膜捐獻給了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3月19日,兩片角膜分別移植給了一名22歲武漢大學生和一名中年男子,兩名患者重獲光明。
張新幾阿姨生前照片
愛爾眼庫行政主任明維與漢陽老年大學“留愛小組”的三名成員來到鄒道毅銘名碑前,擦拭著鄒老的名字。“鄒老,我們來看您了!”說完,眼淚情不自禁奪眶而出!2017年11月27日21時,鄒道毅因重癥肺炎醫治無效不幸去世,享年82歲,遺體捐獻給同濟醫學院,幫助醫學生用于科研教學使用。
據了解,鄒老是武漢市首批6人遺體捐贈志愿者之一,15年為武漢市無償捐獻遺體四處奔波,最終兌現了自己生前的承諾,把一切都獻給了這座城市。
鄒老生前照片
愿逝者安息 生者堅強
活動現場,大家懷著崇敬而又莊重的心情,向捐獻者鞠躬致敬。在遺體捐獻紀念碑前,大家凝視著碑上一個個閃光的姓名,緬懷著自己的親人,并向他們獻上了鮮花表達追思之情…
來自潛江的小張,今年25歲,作為眼角膜受捐者與愛爾眼庫同行祭拜捐獻者。5年前因一次感冒誘發眼疾,起初沒在意,后來眼睛充血,病情惡化不得不做角膜移植。母親帶著他輾轉求醫,最終于2017年11月份,小張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接受了角膜移植手術。“我很幸運,等到了一片珍貴的眼角膜讓我重見光明!”小張眼淚泛著淚花,激動地說道,并表示,感激之情無法言表,要將這份感激埋藏在心,以后多多回報社會!
在活動現場,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的工作人員為大家宣講遺體捐獻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并發放遺體捐獻志愿者手冊,讓人們更深入的認識到遺體器官捐獻的重大意義,做遺體器官組織捐獻的志愿者,為生命助力。
據了解,2008年9月,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正式成立,已簽署角膜捐獻志愿書500份,并成功實現角膜捐獻400多例,幫助一千余位角膜盲癥患者重見光明,推動了湖北地區角膜捐獻事業的發展和角膜病治療水平的提升。
作為人體組織移植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手術,角膜移植決定著數以萬計盲癥患者的新生。有數據顯示,我國約有角膜盲癥患者400-500萬,每年新增角膜盲癥患者近10萬,一片清澈的眼角膜,有時就是決定他們和家庭命運的關鍵。
但從90年代初我國開展角膜捐獻以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及專業眼庫的稀缺,每年的捐獻量與龐大的移植需求相比,實屬杯水車薪。
愛爾眼庫 是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人都有看見的權利"的活動開展而建立的,在湖北省衛生廳、武漢市衛生局、武漢市紅十字會的關懷下,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于2008年9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與各地紅十字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依托愛爾眼科旗下不斷增長的連鎖醫院覆蓋面,截至2017年已成立了9家專業眼庫,并包括22個紅十字會合作成立角膜捐獻接收站。角膜材料供應量相對穩定充裕。
愛爾眼庫的中心任務是采集、篩選、處理、保存、研究角膜材料及其他眼組織,并將這些優質、安全的供體材料適時提供給做角膜移植手術的醫生,以滿足臨床的需要。愛爾眼庫成立后,不僅可以提供角膜供體的資料,讓醫生及時與志愿者聯系,還能通過專業技術,使角膜保存時間延長幾倍達兩個星期以上,為因角膜病致盲或致殘的患者帶來更多復明的希望。
十年來,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已簽署角膜捐獻志愿書500份,并成功實現角膜捐獻400多例,幫助一千余位角膜盲癥患者重見光明,推動了湖北地區角膜捐獻事業的發展和角膜病治療水平的提升。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彭珮云專程前來我院視察角膜捐獻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并親筆題字“愛心點亮光明”。
武漢愛爾眼庫主任曾慶延教授 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漢口愛爾眼科醫院院長、中國非公醫療協會眼科委員會角膜分委會副主任委員、武漢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角膜病學組副組長。
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是華中角膜捐獻平臺之一,將提供優質的角膜,確保受助的患者得到的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