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彭宇虹
燈火闌珊世界與她無關
“我想看看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我想自由翱翔,描繪宇宙,記住世間一切的美好……!但,我不能。”因為她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眼角膜病患者,而她們需要被關注。
在彭宇虹的世界里,世間萬物的五彩斑斕,整個城市的燈火闌珊都與她毫無關聯。2歲本應無憂無慮的年齡,可她臉上從未有過微笑,走路全靠感覺,孩子患有先天性角膜變異,雙眼需做角膜移植手術。
小宇虹不是個例。據了解,角膜病是當今世界主要致盲的眼病之一。我國因角膜病致殘致盲者約有400萬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可以通過角膜移植脫殘脫盲。但由于角膜供體的匱乏,大部分患者難以得到及時治療,而角膜炎癥也是目前困擾眾多上班族的病癥。
等待手術的彭宇虹
角膜捐獻志愿者招募宣講會
湖南醫藥學院專場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倡導更多的有志大學生加入到角膜志愿者行列。5月15日晚,由懷化市紅十字會主辦,共青團湖南醫藥學院委員會、懷化愛爾眼科醫院協辦的“愛心傳遞·延續光明”角膜捐獻志愿者招募宣講會,在湖南醫藥學院圓滿舉辦。
懷化市紅十字會副會長歐家好,共青團湖南醫藥學院委員會嚴超副書記,懷化愛爾眼科醫院CEO王瓊、角膜及眼表學科主任向梅與近400名湖南醫藥大學學生分享交流。
懷化市紅十字會副會長歐家好致詞
懷化愛爾眼科王瓊女士發言
懷化愛爾眼科角膜眼表學科主任向梅講解
現場,宣講人述說著:“2006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黃舸的故事;生前就讀于湖南婁底科技人文學院蔣小波的捐獻故事;懷化芷江19歲高考學子楊仲林,最后無緣‘醫生夢’的故事……”讓在場的醫學學子無不動容,潸然淚下。
喚起醫學生的生命本真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群體
要將捐獻者的事跡,作為一種信念、一種文化、一種符號繼續傳承并發揚。共青團湖南醫藥學院委員會嚴超副書記強調:“作為醫學生,我們要全面發展,把人才培養得更好,為推動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呼吁有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來,進一步延續捐獻者的愛心。”
“之前有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生,簽角膜捐獻志愿書的嗎?”現場有同學詢問愛爾眼庫的工作人員。
“當然有,不僅有志愿者,還有已經成功捐獻的捐獻者。婁底湖南科技人文學院的蔣小波,只有22歲,很陽光的一個男孩,患了胸腺癌,因為病情惡化,無法救治,自己強烈要求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回報社會,給有需要的人延續光明。我們的捐獻者,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到現在,捐獻者中年紀最小的出生只有幾天,年紀的有90多歲。”愛爾眼庫工作人員介紹到。
“作為一名年輕大學生,用自己的行動支持這樣一個公益事業,獻一份愛心,我感覺挺有意義的,也算是對社會的一種回報。”志愿者如是回答。
我們每個人生老病死四個字,全要跟醫生打交道。所以當別人可以不談生死、只論生活的時候,醫學生,不行。現場,22名學生簽署了角膜捐獻志愿書,成為了志愿者。
學生咨詢捐獻流程
志愿者合影
當一雙眼睛閉上
請讓另雙眼睛睜開
在中國,角膜病居致盲性眼病的第二位,僅次于白內障。“現在,人們的觀念改變很多,器官捐獻者越來越多。截止2018年12月,懷化市累計接收18例捐獻者角膜。這是一項公益事業,我們愛爾眼科是履行社會責任,并將積極開展宣傳倡導,使更多人投身到這個事業中來,造福更多角膜病患者。”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懷化分站協調員向梅如是說。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當一雙眼睛閉上的同時,請讓另一雙眼睛得到睜開的機會”這句角膜捐獻宣傳語,將不再是一句蒼白的口號。
同時,我們呼吁社會,懷感恩之心,科學理性對待角膜捐獻,摒棄傳統落后的觀念,正確對待疾病與死亡,將奉獻精神傳遞到社會,讓光明與感恩延續。
捐獻程序
向接收登記站提出口頭申請→工作人員與申請人溝通,確認系本人真實意愿→家人知曉并同意→申請人簽署捐贈志愿書→正式成為眼庫捐獻志愿者→志愿者臨危時本人或家屬與眼庫聯系→ 眼庫工作人員到現場獲取眼角膜及相關醫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