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凌晨5:30,44歲的李清紅在家中安詳地閉上了雙眼。就在一個多月前,他寫下了遺體和角膜捐獻志愿書。他是這樣解釋他的心愿的:我這一生經歷了很多,不管到了哪個位置,都不會忘記黨和人民對我的培養和教誨;我這一生接受的教育,讓我更理解和支持捐獻事業!我愿為醫療研究盡點力量,希望能助他人早日遠離病痛。
一生勤勉,身患絕癥仍盼幫助他人
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到子弟小學校長,再到走進基層群眾中的副鎮長、副主任,他這二十年,飽含著勤勉的汗水和“為人民服務”的堅守。在同事和朋友眼中,他是個實實在在干事的人,“一輩子兢兢業業,一心撲在工作上,無論在哪工作,群眾有什么困難,他都會想辦法盡量幫助他們解決。”1996年,李清紅受武漢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委派,調到黃陂區灄口街道辦事處,先后擔任科技副鎮長、副主任,分管企業、安全生產、科技等工作。在此期間,原本已有華中理工大學本科學歷的他,還在工作之余刻苦學習,2001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成為一名MBA(工商管理學碩士)。
2006年初,李清紅身體開始出現不適,初期癥狀是右眼有點往里偏,右臉有麻痹的現象,當時醫生診斷是面部神經偏癱之類的問題,經過2個月治療后出院。但時過不久癥狀再次加重,后轉至省腫瘤醫院治療,被確診為鼻咽癌晚期。
“有次陪他在放療室外等候治療,他對我說,這里很多病人因為身患癌癥,必須切除癌變器官,如果有適合移植的器官,就可以幫他們延續生命,但目前中國的器官捐獻還并不為大多數人理解和支持,很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因無器官來源而走向生命的盡頭,但如果可以像發達國家一樣,有健全的器官捐獻法規,大部分人都愿意身后無償捐獻器官,這些患者就有了第二次生的希望,可以延長生存年限并提高生活質量。” 李清紅的妻子黃女士回憶說,“他生前曾多次有過捐獻器官的想法,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面對那些每天從他身邊經過的、同樣遭受病魔折磨的人,給了他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他決定正式簽署捐獻志愿書,將來幫助他人遠離病痛。”
說服家人理解,遺愛人間點亮光明
2012年3月,李清紅病情加重,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雙腿漸漸失去知覺。在他的催促下,妻子聯系上了武漢市紅十字會,了解到丈夫的病情并不適合捐獻器官,但眼角膜卻能幫助他人恢復光明,遺體也對醫學研究有巨大貢獻,但在獲悉遺體也可能會用于臨床解剖后,妻子有些猶豫了。“一開始我確實有點接受不了,誰會忍心讓自己的親人在去世后還挨幾刀呢?”她告訴我們,丈夫次就醫時,當時醫生未能及時診斷出病情從而延誤了治療,這個心結讓她很久不能平復。“我說要找醫院討個說法,他卻勸我:哪個醫生不想把病人治好,想等患者來找自己的麻煩?只能說咱們國家現在的醫療技術水平還不夠,很多醫生上學時所接受的知識不夠全面,后來工作中遇到的這種病例也不多,我們患者要能理解和體諒他們。”她回憶著,丈夫也曾耐心地勸她,“任何科學的進步,包括醫學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標本研究基礎上,我曾經在相關資料上讀到過,中世紀的西方醫學研究前輩們為了收集病例資料,混跡在死人堆、墳場,甚至于挖開墳墓,解剖尸體,查看人體的疾病跡象。在當時,他們不被世人所理解,有的甚至被當做異教徒處死(歐洲早期政教合一,教會有裁判權),但也正因為有了這些醫學界的先驅們,才有了“人體解剖學”,人們才得以開始了解身體的構造及各器官的功能,并最終為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慢慢地,妻子也理解、接受了他的想法,她告訴我們:“人走了,如果能給社會留下些什么是令人欣慰的;如果還能幫到其他人,更應該值得高興。”李清紅飽含大愛的生死觀,也影響著身邊的每一位家人。2012年6月5日,李清紅寫下了捐贈志愿書。他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還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也相信紅十字會能夠處理和利用好我的遺體。”
2012年7月23日,年僅44歲的李清紅靜靜地走完了他精彩而短暫的一生,依照他的生前志愿,武漢市紅十字會順利接收了他的遺體和眼角膜,將這份生命的饋贈永遠的留在了人間。據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介紹,李清紅清澈透亮的眼角膜將能幫助到1-2位角膜盲癥患者重見光明。
“感謝他延續光明,每一位捐獻者都是一盞長明燈,用愛燃起不滅的希望!”